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滅苦之道(六)

滅苦之道 (六)

----尊者阿薑摩訶布瓦談禪修經歷(開示彙編)


英譯者 迪克. 西拉勒塔諾比丘




色、受、想、行、識, 只是一些狀態, 是自發升起、消失的自然現象, 它們不能以任何方式影響、污染心了。同樣道理, 視感、聲音、嗅感、味感、 觸感: 每一種感受有它自身的獨立現實。它們的存在, 不再產生困擾, 因為心已不再無明, 不會對它們產生錯誤的偏見。如今心完全瞭解了真相, 既瞭解知覺的真相、也對一切自然現象, 裏裏外外有了徹底的瞭解。每一種現象都是獨立存在的現實, 過去它們之間的衝突不復存在。它們各走各的路。到了這個階段, 長久以來雜染與心之間的衝突終於結束了。



如此地理解了真相, 心對五蘊的生死不再憂慮、緊張。心只是感知五蘊的活動----它們怎樣升起、相互作用、終止; 最後它們怎樣在死亡時分解。 但是因為心的知覺本性並不死, 不會有對死亡的恐懼。死亡來時, 他接受死亡; 繼續活著, 他接受生命。這是同一個真相的兩個側面。



心的探索到此結束了。達到這個層次, 心已徹底斷除了無明與執取的一切表現, 因而永遠斷除了重生。“產生緣起的根本無明”( avijjã paccaya sankhãra)狀態完全消解。隨後出現的, 是造成苦的緣起現象的消失與終止, 從此一切苦終止了(avijjãya tveva asesavirãga nirodhã sankhãrã nirodho)。



無明熄滅之後, 產生苦的緣起現象也熄滅了。它們從心的知覺中消失了。作為五蘊組成部分的緣起現象, 比如想法, 則繼續在各自區域裏活動, 但是它們不再產生苦。它們不受雜染的污染, 因此只為思維活動提供形象與建議。意識從心中升起, 清淨簡單, 卻不造苦。一切官感媒介、與由它們生起的一切感觸, 只是些依照天性存在的自然現象。它們對於已經成就了解脫、達到徹底止苦的心, 沒有什麼負面作用。



無明和一切雜染熄滅時, 它們是在心的內部發生的。無明的除滅, 意味著輪回的摧毀。這兩者必須在心內熄滅, 因為無明的心是輪回世界的精髓, 是生老病死的精髓。 由無明推動的官感欲取, 是生老病死的根源, 它只存在於心中。 無明最後分崩離析, 永遠與心斷開, 就達到了徹底的寂止。心在那時達到了自由、廣大的空性、無邊無界的開闊。沒有什麼包圍它、阻礙它。一切衝突已經消解。心有知、只知道真相; 有見、只看見真相。 這就是真正的空性。



空性可以在不同層次上體驗。 奢摩他禪定是一個層次。 在深度奢摩他中, 身體與思考的心暫時從知覺中消失。心看上去是空的, 但是這種空性只局限於禪定期間。在智慧禪的初始階段, 心得以永遠從色蘊中分離出來, 但是它還不能斷離個性的心理因素: 受、想、行、識。它對於物質狀態具有完全的空性, 因此身體形象不再出現在心中; 但是對於心理概念來說, 並不曾達到空性。在這個層次上, 智慧把自我與身體這堆物質區分開來, 從而永遠脫離了身體即自我的信念。但是它尚未從受、想、行、識那些心理集聚體中分離出來。通過進一步禪觀, 心也能夠從那些因素中脫離出來。接下來什麼也不剩了, 只除了一道貫穿宇宙的異樣光華、一團無邊無界的明亮、一種驚人而深刻的精神空性。這就是根本無明(genuine avijjã), 它有著令人敬畏的力量。通過繼續運用念住和智慧的力量, 最後能使無明在心中熄滅。當滲透在心中的一切(雜染)除盡之後, 他就獲得了真正的空性。這個層次上經歷的空性, 是完全永久的解脫, 不需要什麼努力去維持它。這意味著心獲得了真正的、絕對的自由。



無明心的空性與滅除了無明的清淨空性, 兩者差別, 可以用空屋裏的一個人來做例子。那人站在屋子中央, 欣賞著它的空性, 卻忘記了自己。他看見屋裏空無一物, 只想著自己感知的空性, 卻沒想到自己正佔據著中央位置。只要還有人在屋子裏, 它就不是真正空的。最後他意識到, 直到他離開, 否則屋子永遠不會真正空出來: 那就是無明破除、清淨之心升起的時刻。 一旦心放下了一切現象, 似乎就有了超級空性; 但是那個在觀賞空性、敬仰空性的人, 仍然活著; 作為參照點的自我、也就是無明的精髓, 它還重疊在心的知覺裏。這個就是根本無明。在那個時刻, “自我”是一大障礙。一旦它分解消失, 就不再有障礙了。一切都是空的: 外在世界是空的, 內在的心也是空的。 就象一個人在空屋子裏, 我們只能說, 他離開時, 屋子才真正是空的。瞭解了外在一切, 瞭解了自身的一切, 才可以說這個心具有徹底的空性。只有常規現實的每一絲餘跡在心中消失, 真正的空性才會產生。



無明的熄滅, 不同於我們目前為止探索過的一切其他事物。其他事物的終結, 來自于對其本性有了清楚、明確的理解。無明那個光亮不同, 它是瞬間熄滅的, 如一道閃電, 那個瞬間自動發生, 它一下子翻轉過去, 徹底消失。只有在光亮消失時, 我們才知道它就是根本無明。無明熄滅後留下的景象獨一無二, 它的本性絕對清淨。儘管我們過去從不曾經歷過, 這個現象出現時, 不會有一絲疑問; 任何能產生疑問的事物, 也一齊終止了。這就是一切重負的終結。



一切對自我、對個人存在意義的提示, 指的就是這個根本無明。有這些說法, 就表明無明依然存在。一切禪修的探索, 正是為它進行。是這個自我在知覺, 是這個自我在理解。這個自我明亮、輕鬆、快樂。“我”和“我的”----根本無明就在這裏。一切圍繞著它進行。一旦它最後崩潰, 個人視角也破除了。事情依舊在做, 但不是為了任何人而做。



這就如同一個底部脫落的水罐, 灌多少水, 也不會保留一滴。 想法、念頭作為蘊的自然功能, 繼續升起、終止, 但是沒有什麼粘在心上, 因為那個盛水的容器, 也就是無明, 已經毀滅了。 一個念頭瞬間升起, 就在下一個瞬間終止。 既然沒有什麼去保留它, 沒有人去認領它, 過後想法就消失了。這個知覺知道, 自我具有徹底的空性, 它有著內在的滿足感。這個知覺絕對清淨, 不帶任何牽掛與負擔。



心的真正本性被無明藏得如此巧妙, 這個不可置信的壯觀景象, 人們從來看不見。無明的危險被偽裝得如此巧妙, 行者達到這個階段時, 註定會受到愚弄。他們被自以為是內心真實奇觀的現象徹底迷住。他們對它如此珍視, 覺得必須不計一切代價保存它、保護它。因為本質上, 這就是他們自己, 這個奇妙的光亮屬於他們。



根本無明, 是一個隱藏著許多奇妙事物的焦點----這些東西我們永遠想像不到可能存在。這些東西污染著心, 如一小塊下了毒的誘餌, 足以殺死一頭動物。因為找不到實際例子與那些隱藏在無明之中的污染因素作比較, 我只能簡要解說。這些因素包括: 一種明亮感,如此非凡, 好像它就是終極果證; 一種巨大的幸福感, 它來自于心中的光華之力, 似乎超越了整個常規現實域界; 一股強烈的不可戰勝感, 好像什麼也不能左右它; 一股要把這個光亮當成純金來珍愛、保護的執取。



無明的心似乎有著一切美德: 它明亮、大膽、完全滿足、有無限的知覺。但是儘管能夠瞭解任何可以想像的事物, 這個知覺卻不瞭解自己。這就是無明的本性。一旦這個知覺轉回來看自己, 無明就崩潰了。崩潰的同時, 也揭示了心的真相、法的真相。是無明阻擋了真相, 我們過去看不見。



行者如果不能熟練地運用智慧, 會有困難走出無明, 因為總體無明(avijjã in general)與根本無明(genuine avijjã)是很不同的。總體無明, 是內在、外在各方面的癡迷結合而成的一個心理雜染。它好比一株樹, 帶著樹葉、細枝、粗枝、樹幹。根本無明, 則好比一株砍倒、扯去枝葉的樹。也就是說, 經過不懈的努力, 智慧已經砍去了無明的“外在”活動, 它逐漸失去了茂盛的傾向, 彙集到一點上, 也就是在心上。在這個時候, 無明不再像過去那樣把握全局, 有一群隨從可以對它們發號施令。我們找到根本無名時, 它就處在這個狀態。



無明的分枝有多種多樣。其他一切心理雜染只是它的大小枝丫。我們專注于分枝時, 容易忽視它們的根源。因此, 等到我們面對根本無明時, 就糊塗了, 認不出它。好比一株爬藤, 從一個地方長出, 沿著地面爬到不知哪里。它一邊繼續往上爬, 一邊生出越來越多的分枝, 分枝越長、越糾纏不清。我們必須抓住那根藤, 不停地反向跟蹤, 直到找到主幹。從那裏我們才能找到它的根。當我們把根拔起時, 整個植物就死去了。






阿薑摩訶布瓦所在帕本塔森林寺大廳內






帕本塔寺

沒有留言: